許肇南(1886-1960),貴州貴陽人。1914年,許肇南學成回國,登岸上海即往“西門”江蘇教育會報到。恰逢時任北洋政府農林、工商二部總長的張謇南下江蘇,為創辦“全國水利局河海工程專門學校”而奔走,正欲“求一有舊道德、而又有新學識、且教育有經驗之校長”。此時的許肇南被張謇遴選為創辦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的負責人之一,1915年1月被正式委任為河海首位校主任(1919年12月后改稱校長)。
李儀祉(1882-1938),原名李協,號宜之,后稱儀祉,陜西省蒲城縣人,著名水利學家、中國現代水利事業創始人。歷任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及河海工科大學教授、陜西省水利局長、渭北水利工程局總工程師、西北大學校長、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兼總工程師、江淮復堤工程總工程師、華北水利委員會委員長、北方大港籌備處主任、揚子江水利委員會委員長等職,1931年成立中國水利工程師學會時,他被推舉為第一任會長。他一生從事水利事業,對水利學術造詣甚深,除致力于培養水利人才外,還親自主持開辟了陜西關中灌溉工程,并參與長江、淮河、海河等大江大河的治理規劃工作。他畢生奔波于祖國各地,躬身查勘,悉心研究,總結我國豐富的水利科學遺產,把西方水利科學知識與我國傳統的水利科學技術相結合,提出了許多獨特的見解,進行了大量的實驗,對我國水利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。
鄭肇經(1894~1989),字權伯,江蘇泰興人,水利學家,中國近代水利科學實驗研究事業奠基人。
汪胡楨(1897-1989),浙江嘉興人,1917年畢業于河海工程專門學校;原水利部顧問、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;主持設計并組織施工建造了我國第一座,也是亞洲第一座大型鋼筋混凝土連拱壩工程——佛子嶺水庫大壩,擔任了黃河三門峽水庫工程的總工程師;主編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大型工具書《中國工程師手冊》,主編了500萬字的大型工具書《現代工程教學手冊》。
嚴愷(1912—2006),福建閩侯人。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國工程院院士,水利與海岸工程學家、教育家,終生致力于我國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海岸帶的綜合開發利用。1933年畢業于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,1935年赴荷蘭德爾夫特科技大學留學,1938年回國。曾任華東水利學院院長、河海大學名譽校長、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所長、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、江蘇省水利廳廳長,中國水利學會理事長、名譽理事長,中國海洋學會理事長、名譽理事長。主持解決天津塘沽新港回淤難題,首創錢塘江斜坡式海塘,領導長江口開發整治的科研工作,組織完成中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,參與黃河治理、淮河治理、太湖治理以及葛洲壩、三峽樞紐、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的技術咨詢和論證工作。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、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獎、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、中國水利功勛獎等。